线上股票配资门户
正规线上配资网 创意青年炫古城
雨后放晴正规线上配资网,潮州市美术馆门前车辆络绎不绝。展馆内,展出已“满月”的“字由字在——书写中的潮州”展览仍吸引大批市民游客观看。
在二楼的“日常书写”展厅,散落在街头巷尾的牌匾、菜单、标语、广告等民间书写实用性文字被集中突出展现,还原潮州市井书写场景。这些素材,来源于一群热爱潮州文化的“00后”对城市文字的采集。
这群“00后”,正是近几年活跃在潮州在地文化公共项目策划举办一线的“跑路艺术小组”(以下简称“跑路”)。这个由51位年轻人组成的年轻团体,两年来一直行走在潮州市区和乡村,甚至上海、广州,通过美学教育、社区营造、社会链接、展览公教等活动的举办,探索在地文化与青年文化创新融合的更多可能。而他们的创意与实践,也让潮州文化呈现出更“炫”更“活”的一面。
迷茫中“遇见”潮州文化
“跑路”的启动,其实是主理人蔡柏轩成长路上的一个“意外礼包”。
2003年出生的潮州男孩蔡柏轩现在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就读大二,同时兼职当地一家公司的活动策划,21岁的蔡柏轩或许即将进入找实习、找工作、考证书的大四生活。但他的求学之路并不太顺畅。
高一时期,蔡柏轩休过一次学,陷入青春期的迷茫。休学期间,他喜欢泡旧书摊,试图从书中寻找人生答案。而他没有想到,一次偶然,让他打开了认识潮州文化世界的大门。
“那时候看到一本通识性书籍,让我被潮州文化吸引住了。”通过一本又一本地“疯狂阅读”,蔡柏轩对潮州文化逐渐有了系统性了解。他惊叹:“这些文化就在我的身边,就是我身边生活的概括,原来它们如此深刻,如此活灵活现。”
他开始大量阅读潮州文化相关书籍,并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讲述他在书中看到潮州历史上的一些奇闻轶事,引起了潮州民间文史爱好者的关注,蔡柏轩也因此结识了一帮良师益友,为他深入了解潮州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和鼓励。阅读、写作,再阅读、再写作,青春的热情和躁动完全扑在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上,填充了那段迷茫的岁月。
“或许那本书就是冥冥中注定会出现在那里等我去翻,让我关注脚下这片土地和人们。”蔡柏轩回忆,与潮州文化的那段“邂逅”,为他后来学习、工作和兴趣指明了方向。
休学一年后,蔡柏轩前往深圳修读艺术课程。一线城市开放、包容、多元的艺术氛围塑造年轻人的灵魂,蔡柏轩在这里接触到更多艺术资源,结交四海朋辈,流连于艺术海洋,浸染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然而,2022年初,蔡柏轩回到潮州却发现,这座民间文艺丰富多彩的城市中,少有年轻人活跃在传播文化艺术一线,这让蔡柏轩十分不解。
城市的活力来自年轻人的活力,文艺的传承少不了年轻力量的接棒。不希望囿于课堂的理论学习,蔡柏轩更想投入在文化艺术实践中,他再次休了学。“既然潮州少有年轻人办展,那我们就自己办一场!”凭借手中累积的人脉资源,蔡柏轩一下联系了30多位艺术爱好者、艺术家朋友,从他们手中每人借来5件作品,和同伴借用自家亲戚的早教中心场地,办起了人生第一场艺术展览。
“主题就叫《想不明白》。”“想不明白”,正是因为希望更加明白。蔡柏轩试图通过这个展,探触问题的答案。
当好“从0到1”的角色
蔡柏轩的介绍总离不开一位跟他一起看着“跑路”成长的重要搭档——林千智是北京电影学院学生,也是蔡柏轩的发小。2022年4月,蔡柏轩告诉林千智,想策划一个艺术展。说干就干,两个年轻人没想那么多,立刻行动起来。
“展台怎么摆?灯光怎么用?我们没有任何策展基础,也没有人教,只根据自己去过的城市看过的艺术展‘有样学样’。”回忆起来,林千智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第一场展览可以说是两位“00后”策展人一个简陋的开始。“墙体创作面积120平方米,颜料消耗12瓶,参展艺术家12人,参展作品26件,投入2433元……”在“跑路”的微信公众号,仍详细记录着当年的策展信息。展览规模不大,但现场除了陈列展品,还设置了咖啡制作区域和爵士乐表演区域,为观展人提供视觉、味觉、听觉上的立体体验。蔡柏轩说,他记忆中一线城市的艺术展该有的东西都有了。
展览简陋,但收获颇丰。第一场展览吸引100多人前来观看,两人也以此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之人,为“跑路”奠定了成员架构雏形和粉丝基础。他们与蔡柏轩、林千智一样,想在潮州这片文化艺术沃土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更为重要的是,这次展览让蔡柏轩看到,这个城市的年轻人不是不需要艺术,相反他们有很强烈的需求,只是缺少一个交流和表达的平台。“10天策展,3天展览,让我不再‘想不明白’,‘跑路’就是要成为这样的平台,我们要在潮州把文化艺术活动继续办下去。”用蔡柏轩的话讲,仿佛有一种“神奇的使命感”在驱动。
如果说第一场展览是冲动,第二场展览是坚定,那么第三次、第四次活动,要以什么样的主题来呈现?或者说,“跑路”具体要给自己怎样的定位?此时的蔡柏轩还没有明确的思路。《想不明白》展览结束后,他收拾行囊,到西藏、内蒙古等全国各地旅游,在游历过程中,他开始关注到不同的地域风情,被各地的在地文化所吸引。他思考,家乡潮州自带丰厚的文化底蕴,年轻人何不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推广做点事情?
一个多月后,他带回了一些极具藏文化特色的工艺品,也带回了灵感,在潮州又办了一场展览,呼应之前举办的《想不明白》,这次的展览就叫《想明白了》——把旅行中带回的“文化手信”展出来。他相信不同区域文化本身的吸引力,也越来越明确,“跑路”要关注到的是“在地文化与青年文化之间如何贴合”的议题。
2022年7月,“跑路”策划在潮州古城举办潮州首个创意市集系列活动,内容涵盖创意市集、在地电影分享会、《旧影潮州》主题分享会、单丛茶扎染体验等子活动。
“活动开始的20天前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预告,没想到这篇帖子火了。大家的热情咨询让我们觉得,或许这座城市还真的缺这样的一场活动。”在“跑路”的微信公众号上,关于这个市集活动有这样一段记录。
“跑路”没有明确的成立时间,要说队伍何时开始壮大,大概是在这场市集活动上。基于之前的两场活动,此时的“跑路”已有5位骨干成员,加上预告征集的志愿者,团队共有100多人。蔡柏轩回忆,为了办好这场活动,大家连轴转半个月,每天平均只睡4个小时,围绕的目标只有一个:一定要把这场创意市集给办成。“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看到我们在做的事。”
团队的共同期待实现了。创意市集系列活动取得数千人参与的成果,“跑路”的影响力也随之逐渐壮大。在此之后,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组织,多场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创意文化市集在潮州相继举办,创新文化推广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遍地开花。
这是蔡柏轩和林千智乐于看到的结果。“我们想做潮州文化创新推广中‘从0到1’的角色,也就是开先路者,能够把市集做成示范,带动更多人来参与这件事,超越了我们想办这个活动的初衷。”
给文化注入“玩味”
但蔡柏轩不想原地踏步。在他眼里,团队迎来最重要的转折,是去年“五一”小长假举办的一场“省尾国角文化周”。“这场活动的举办,可以说让团队进入到另外一个阶段。”蔡柏轩这样评价。
同样聚焦在地文化与青年文化的链接,“文化周”在内容的把握和选题的确定方面更强调小切口,突出表达、传递的核心要素。同时链接不同的潮州文化民间艺术家、手艺人、传承人等,让活动内容更加专业化、更加丰富,活动形式的表现上也更大胆,更强调互动性。
“潮州民间艺术本身保持着不错的发展势头,近几年在各方的推动下也走向了更大的舞台,但我们也观察到潮州甚至潮汕有一些在地传统文化,被‘框’在了固定的模板中。”蔡柏轩说,这可能会导致受众越来越狭窄,使宝贵的传统文化进入一种被动消亡。“所以我们希望在这些没有发生之前,联合一些传承人一起举办一些特别的活动。”
“文化周”分别从潮州人的信仰美学、潮州的环境生态、潮州的人文历史、潮州的歌册活化四个维度展开,聚焦新生一代青年与在地文化的联结,推动青年心系村落文化,也是“跑路”策划的“乡里树脚在地计划”的一场实践。
在策划和设计上,“文化周”强调的是挖掘地方最贴近潮州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传统文化符号,与创新的、现代的、年轻态的方式融合呈现。例如“文化周”的子活动中,以潮州民俗活动用品搭建艺术装置,邀请本地插画师举办潮州民俗插画展,还邀请了潮州歌册吟唱人与爵士乐队合奏吟唱,将现代乐器融入传统吟唱腔调,创新呈现潮州民间艺术。
“在外地人的印象中,潮州曾经是省尾国角,但我们想通过这个展强调:省尾国角也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潮州人也有自己的文化自信。”采访中,蔡柏轩突然坐直了起来,腰板挺立。“村里一场游神活动,就包含了潮剧、潮绣、英歌舞等多种优秀的潮州文化,可以说是一场文化盛宴。在过去,这些文化也正是借助民间信仰活动为载体而世代相传、生生不息,也使得很多戏班子、潮绣手工艺人、英歌舞演员有钱赚、有饭吃。”在蔡柏轩看来,这是潮州过去一个时代生动又鲜活的民间百态。
创新呈现活动的同时,“跑路”在策划中也更强调“与社会共创造”的理念。夜幕降临,春光村祠堂前,戏台小小、长椅若干,三五人并排而坐,在木偶团主理人翁冰演示完木偶操作要领后,观众即兴创作剧本,分组进行表演。其中甚至有异国观众,打破语言的界限参与到木偶表演艺术中来,体验多彩的潮州文化。
“去年年底,我们举办的第一期大碗公铁枝木偶工作坊得到参与者的好评,这次我们继续举办第二期,让这种潮州人童年记忆和过去村庄‘闹热’中不可或缺的节目再现在大家面前,我们也把它作为一个实验室,探索铁枝木偶创新呈现的更多可能。”林千智认为,生硬地灌输文化传承的概念其实收效甚微,要让当代人觉得传统文化“好玩”,“‘好玩’的文化自然会延续。”
不管是“乡里树脚在地计划”乡村活化项目,还是“省尾国角文化周”,激励着“跑路”在文化创新推广上继续坚持下去的,是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和身边朋友的正向反馈。有人参加了“乡里树脚在地计划”后,开始思考自己能够为村落做些什么,有人受“省尾国角文化周”启发,也在自家老宅举办了一场展览。
关注“消失的附近”
同样是“跑路”的“00后”成员,李拥毅在同龄人中显得有些“老派”。闲逛,潮州话叫“拉拉嗦”,是李拥毅中学时代起就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用现在的流行语讲叫“Citywalk”。小时候经常跟在父母摩托车后到老街巷里的肉菜档买菜,看着邻里街坊和档主讨价还价,听着父母讲述老一辈人口中旧街区地名的由来和过去的故事,让他喜欢上这种老区的人情味和历史感。
近几年,曾被贴上“网络原住民”标签的年轻人生活方式悄然发生改变——践行“公园20分钟效应”,在集市、菜市场、街区来一场Citywalk……他们积极回到线下,寻觅“附近”,找到对生活的掌控力和感知力。
人类学家项飙提出了“附近的消失”这一概念,它指在原子化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抽象概念和原则理解世界,而不是通过自身对周边的感知来认识世界。项飙认为,青年人中存在的矛盾感和无力感,与这种对“附近”感知能力的丧失息息相关。
以李拥毅为代表的“跑路”成员们,在创新在地文化推广中,也尝试将这种理念融入线下活动策划中,带着年轻人找回“附近”,并关注那些可能即将消失的“附近”。
今年5月,李拥毅组织了一场“北门外社区City walk”,与20多名年轻人一同搜寻老市区街头的“野生古迹”。深巷里的一口不起眼的古井,一块斑驳的“石敢当”……这些荒废的构件散落在旧街区的角落,仿佛被时光碾过的残存的碎片,藏着一段段光阴的故事,等待有心人的发现和搜集。李拥毅说,“跟这些老物件接触,好像在跟以前的人交流,很有趣。”
在北门外社区,他们从当地长者口中得知,这里一处叫“灰路头”的区域,在过去是一个贝灰交易市场,靠海人民将大量贝壳经过韩江运输到这里,烧制成贝灰,作为建筑材料,并在这里进行交易,因此得名。“很多来参加我们活动的年轻人平常很少去关注和了解我们身边街区的历史,不知道自己所居住的区域原来有这样的变迁。”李拥毅说,有的朋友在Citywalk结束后还会有一些新的思考,和他一起交流这个街区的微观历史,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
一处地名一段故事,李拥毅说,随着行政区域划分的变迁,这些老地名或许今后会逐渐消逝在地图上,也可能很难载入史册,但他想去了解那些鲜活的时代故事,带着更多人了解这些细碎的潮州往事。有时他会跟当地人交流,从中获取信息,有时他会翻阅地方志书、历史影像资料,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全面地了解一个老街区的历史。
在地文化绝不仅是那些已被提炼的文化符号,也包括那些具体的、细碎的、鲜活的民间生态。关注“附近”的历史文化,是李拥毅一直喜欢的事情。在他的卧室有一个小相机,储存了他走街串巷中看到的一些街头的手写文字——店铺招牌、公共告示、地名指引……这些可能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消失的民间书写,既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李拥毅希望可以通过影像把它们留下来。
今年,李拥毅提出“城市文字采花计划Citywalk”,与城市文化爱好者一起收集城市文字故事。这与潮州市美术馆正在策划的“字由字在——书写中的潮州”展览第二单元主题一拍即合,策展人陈颖婷马上联系到他们,希望作为素材向公众展出。
“‘跑路’收集的素材和摄影作品为展览内容进行补充,展现了潮州民间书写土壤面貌。”陈颖婷评价,“跑路”的参与为展览增添了新的想法和注入活力,让观众因此产生对民间书写的思考、启发,使展览在社会美育和文化传承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记者手记
传统文化传承
需要年轻人“跑”起来
故事至此,“跑路艺术小组”命名的含义似乎还未揭开谜底——时间轴拉回2022年4月。正在为自己操办的第一场展览东奔西跑的蔡柏轩内心是沸腾的,又是迷茫的。原本以为办完这次展览也就结束了,于是在活动海报的“主办单位”处,蔡柏轩第一次打上了“跑路行为艺术小组”(后为“跑路艺术小组”)这几个字。“做完这次展可能就‘跑路’了,没想到一直做到现在。”蔡柏轩笑说。
古语云:流水不生腐,滚石不生苔。蔡柏轩认为,“跑路”也需要保持这种有活力的、一直在进行中的节奏和状态,才可以不断创新和突破,实现共同的愿景——“让世界走进来,让潮汕走出去。”
在飞奔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在这座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里,一群诞生在科技创新、思想奔放、文化碰撞时代的年轻人,正奋力撑起守正创新的船桨,以新时代青年力量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书写和表达。
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传统文化的未来也将由年轻人接棒。这座城市并不缺有想法、有志向、有作为、敢担当的年轻人,只要给年轻人更多空间正规线上配资网,就能留住有志有为的青年,让他们对家乡的发展树立更多信心。